立完遗嘱的年轻人:我终于能放心活了
前段时间,「三十而立」这个词,有了一个新解释:
「立」,立遗嘱的立。
小编第 一反应,有些诧异。毕竟,立遗嘱这个事情,看起来和年轻人八竿子打不着,现如今却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划进待办清单。
在2021的中华遗嘱库里,有很多的90后、00后已经早早地把自己的遗嘱安排好了,而且相当详细。包括财产、社交账号、游戏道具,甚至还有人把“多喝水,不要熬夜!”也写了进去。
他们开始提前前前前前考虑未来面对死亡的情况。
不过在古代也有一群人干着类似的事。
他们在活着的时候咏吟死亡,描述和感受真正“躺平”后的场景,并作成诗。
历史上第 一份遗嘱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以前,并没有“遗嘱”这一说法。
因为当时的社会,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私有财产,就如《诗经》所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Under the whole heaven, every spot is the sovereign's ground;
To the borders of the land, every individual is the sovereign's minister.
——英译出自https://ctext.org/
但是在出土文物清华简中,倒是记载过第 一份“遗嘱”,是周文王对周武王传授的修身治国方法《保训》,与其说那是一份遗嘱,倒不如说是一份家训。
纵观中国的历朝历代,唐朝无疑是一个盛世,法律也趋于完备,中国历史上历史上第 一份,流传至今的书面遗嘱,便诞生在这个时期。
遗嘱人是一名叫做尼灵惠的女子,那年秋冬之际,她忽然染病,日益加重,恐时日无多,便立下遗嘱,以安排后事。
尼灵惠唯书
咸通六年十月廿三日,尼灵惠忽染疾病,日日渐加,恐身无常,遂告诸亲,一一分析。不是昏沉之语,并是醒甦之言。灵惠只有家生婢子一,名威娘,留与侄女潘娘,更无房资。灵惠迁变之日,一仰潘娘葬送营办。已后更不许诸亲恡护,恐后无凭,并对诸亲,遂作唯书,押署为验。
尼灵惠在唯书(遗书)中特别强调了她立下遗嘱之时神志清醒,意识清晰(不是昏沉之语,并是醒甦(sū)之言),所以这份遗嘱里对财产的分配和丧葬事项的安排,都是她真实的意思表示。
在弥留之际,这个心思细腻的女子,将仅有的资产,留给了侄女。她简略的几笔文字,彰显出“遗嘱”最悠久绵长的历史。
诗人的“生死观”
中国古人的生死观很早已经超越时空。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Longevity means staying in one's allotted place. In fact, death is not the end of existence.
——《道德经(中英双语·诵读版)》
这句话展现了老子超脱生死之困,死而不亡,天地共存的生命格局。
儒家重生而不贪生,讳死而不惧死,敬始、慎终、追远。在中国人的沿袭的生死观里,死并没有被回避。
古人面对生死的超然洒脱之态,今人可由其诗句领略一二。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Wherever there is life, there must be death;
Sooner or later we'll breathe our last breath.
Last night we lived as men who fill their posts;
Today my name's enlisted among the ghosts.
Where is my soul that's fled far, far away?
A shrivelled form in wooden box would stay.
My children seek after their father, crying;
My friends caress my dead body, sighing.
For gain or loss I no longer care,
And right or wrong is no more my affair.
Thousands of springs and autumns pass away,
So will disgrace and glory of today.
Perchance I may regret, while living still
I have not drunken good wine to my fill.
(许渊冲译)
以前,我们说陶渊明淡泊豁达,是因为他在生时“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记忆中那个“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居士。
陶渊明听后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Tao heaved a deep sigh, and said, "I wouldn't please that man just for the salary of a county magistrate."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熟练级)
菊与陶渊明
但直到看见陶渊明的挽歌,才真正明白他的淡泊,是生得率真,死得洒脱。
“好可惜啊!活着的时候,喝酒没有喝够啊!”
在生时,他用最率真的情感去对待自己的一生,哪怕在官场之间反复横跳,哪怕归隐之后连饭都吃不饱;在死后,他希望顺应自然的规律,迎来人生的必然结局,埋进青山,与自然一体。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I am well aware that after my death
The world will mean no more to me.
It only pains me that I will not see
My country united once more.
But on the day the lost lands
Are recovered, be sure to hold
A family sacrifice to inform
Your father of the good news.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29篇》
这是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陆游临终前的绝笔诗。陆游的一生,都以挥师北伐、恢复国土为志向。但是直到他八十五岁去世前, 这一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所以他在跟儿子交代后事的时候, 念念不忘的还是 “王师北定中原”。 他那拳拳爱国心, 天地可鉴。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In life, a man should be a hero;
In death, a righteous spirit.
People still revere Xiang Yu,
Who refused to save himself
By retreating east of the river.
——《小学生必背古诗文129篇》
李清照与当时人看法不同,极为推赏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做法,认为他无论是人是鬼,都是英豪。
李清照之所以持这种看法,有当时现实的因素:靖康之难后,宋王朝狼狈南渡,偏安一隅,北方大片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对比弃人民于不顾,苟且偷安的宋王朝,李清照怎能不怀念那位誓死不辱的楚霸王呢?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以婉约词人著称的,但这首绝句却写得有须眉气,有慷慨音,真是难能可贵。
离世前,他写的这首诗,把一个浪子的坦荡和无畏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谓人生,被这个濒死之人看得透透的。世俗的成功学,已然框不住他离经叛道、率性自为的生命轨迹。同时代人鄙视他,嘲笑他,骂他废柴的时候,他早已没了往昔的愤怒,也没了辩解的需求,只是露出了长者般的微笑。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到来之前,我们拥有一个人生的时间去调整面对它的态度。
“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当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过。”毕竟,热爱生活与接受死亡,并不是互相矛盾冲突的。
热门文章
-
立完遗嘱的年轻人:我终于能放心活了
2022年05月12日 -
老潘来信:我为什么喜欢旅行,这就是答案!
2022年05月10日 -
用一次错一次,盘点那些被误传了千年的俗语(中英双语)
2022年04月28日 -
你不知道,这些人健身比刘畊宏硬核好几倍
2022年04月26日 -
世界读书日 | 今天的我们,为何要读前人的经典
2022年04月19日 -
樱樱樱,樱花还是中国人懂
2022年0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