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文章 文章详情

《庆余年》范闲朝堂斗诗,中华诗词的魅力slay全场!

最近,最火的剧集大概非《庆余年》莫属,小伙伴们除了到处求资源,熬夜追剧,更沉迷于剧中的梗和笑点无法自拔。


要说《庆余年》全剧最佳名场面,小编必须提名“范闲堂前斗诗”。

微信图片_20191227103741.jpg


只见小范大人面对庄墨韩的构陷,单手抡起酒坛,边喝边吟诵古诗词一百首!真是slay全场!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称赞诗仙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可谓是“酒中诗仙”。

微信图片_20191227103944.gif


没想到如今,斗酒诗百篇的千古奇观竟在一位穿越者身上再现了。


网友看完也纷纷感叹:

“看过小范大人连续背诗上百首,感叹一句自己的语文课都白上了。”

“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是我穿越过去怕是只记得床前明月光… ”


据网友统计,这一段涉及的唐诗宋词共计38首。

微信图片_20191227103931.gif


与其说,我们被范闲背诗的场面而震撼,还不如说我们是被中华文化的千古风流所感动。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中华古诗词。


得意时,你会想起李白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失意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会带你走出阴霾。


对中国人来说,古诗词已经不仅仅是从小学就开始背诵的句子,已经成为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抒发心情的特有方式。


伤春悲秋,花好月圆,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的诗词情怀和典型意象。而成就这些的正是千百首唐诗和宋词,还有那些伟大的诗人。


唐诗画面感强,宋词婉约多情。当然,后来也出现了以辛弃疾和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

摄图网_500557369.jpg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唐诗宋词这两种显著的特点呢?


今天,小编就带你了解一下,唐诗宋词的故事。


01唐诗:诗中有画


诗人热爱自然山水,唐诗也多涉及山水风光。诗人寥寥数字,简单几笔就将读者置身于万千气象之中。这就是唐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而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更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咏山水,灵动自然,别有洞天。


800.jpg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没有一个“冷”字,却让读者通过从天空和树枝掉落的滴滴雨水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更是美妙,月光从松树的间隙洒落,清泉叮咚叮咚穿过溪石,亦真亦幻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人未到声先闻,竹林深处传来一阵欢声笑语,莲花随波荡漾,原来是浣纱女划船归来。

摄图网_401507254.jpg


王维的诗文风格也吸引了一位特别的读者——宋朝的大文豪苏轼。他从小就爱看书,尤其爱读唐诗,对王维的诗情有独钟,他有多喜欢读王维的诗呢?


有一天,苏轼读着王维的诗,竟然忘记了吃饭。弟弟苏辙来叫他吃饭,他才发现天已经黑了。苏轼忍不住和弟弟分享了他读诗的体验,他向弟弟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没想到弟弟苏辙说,“哥哥读书万卷,怎么今日才读出唐诗‘诗中有画’?”


苏轼听后立马问“弟弟有何高见?”


苏辙说:“王摩诘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何其壮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又是多么雄浑!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是多么险峻!……”


苏辙滔滔不绝列举了很多唐诗画面,苏轼听完更是无限神往。于是转身向书房走去,边走边说“辙弟,我今日不用晚饭,继续读唐诗,看山水风光!”


就这样,苏轼挑灯夜读唐诗,一夜未眠。


唐诗是中国艺术的一座高峰。唐山水田园诗寥寥几笔就能使读者如同深入美妙的自然山水画卷。读唐诗,如入画境,这就是唐诗“诗中有画”的特点。这种艺术特点对中国诗词艺术的发展起了极大作用。

Chinese poetry reached its artistic peak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With just a few deft touches, the poems with natural scenic subject matter could transport readers into the natural beauty that they portrayed. Quite often, the reading of Tang poetry is akin to appreciating paintings-a stylistic imagery that greatly advanced the art of poetry.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提高级 诗中有画


02 宋词:情到深处便为词


词,这种文学体裁,始于南宋,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最早的词来源于,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节拍配合创作或改编的长短句。(可以说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歌词)


唐代,民间的词以爱情相思类题材为主,在文人眼里难登大雅之堂,被视作诗余小令。宋朝,词的发展达到顶峰,史称“宋词”。


词人柳永对宋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柳永二十四五岁开始参加科举。意气风发的年纪,他对自己的期望也很高,但却接连落榜。于是,他写了一首词《鹤冲天·黄金榜上》发了下牢骚。没想到,名气太大,一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惹怒了皇帝。

0.jpg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回婉转地歌唱”,皇帝听到后非常生气,心想“何用浮名,且去填词”,于是就剥夺了柳永的录取资格,后来他好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即便考到全国前三名,还是无缘进入官场。


经历这个巨大打击后,柳永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就在他失魂落魄之际,遇到了著名歌妓谢玉英。玉英不仅容貌出众,才艺也十分突出,她十分喜欢唱柳永的词,甚至还用蝇头小楷抄录了一册“柳七新词”。这两个人才情相配,生活其乐融融,这段缘分给仕途不顺的柳永带来了极大的心灵安慰。

摄图网_401071038.jpg


可是,后来柳永却被皇帝派到余杭任职。两人不得不分离,就在喝酒送别之际,捧起酒杯却谁也喝不下去。


泪水从玉英的眼角不停地滴落,柳永看着十分心疼,为她擦去泪水,把她拥入怀中。在本该告别的时候,他们却什么也说不出口,只是拉着手,泪眼相望。

The tears running down Xie Yuying’s cheeks broke Liu Yong’s heart. He wiped them off her face and wrapped his arms around her. It was time to bid farewell, but neither could speak a word. Hand in hand, they gazed upon each other through misty eyes. 


今日是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本该是团圆的节日,他们二人却要分别。如今一别,柳永将进入暮霭江波之中,随风飘荡。今夜醒来之时,纵然月亮再圆,柳永也只能看到残月。柳永心想,这一去要数年,和玉英分别以后,就算风景再美,我也无心观赏了。情到深处,柳永挥笔写下著名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It just so happened to be Mid-Autumn Day, a day for family reunions; for them, though, it was a day of separation, when Liu Yong had to step into the mists upon the rippling waters and go where the river took him. Should he awaken at midnight beneath a full moon, he could see nothing but imperfection. “For years I would be gone,” he thought. “Without Yuying, nothing would ever be the same, and nowhere could I ever find beauty again.” Writing down his feelings, he composed his masterpiece, To the Tune of Bells Ringing in the Rain, Cicadas Sing in Grief.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提高级 情到深处便为词


柳永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婉约派词风清丽、语言优美、委婉动人,形成了宋词独特的审美特性。


这首《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恋人分别之作,词作细腻,想象丰富,向我们诠释了情到深处便为词的真意。

0 (1).jpg


有位网友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前的;

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我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

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箸的红烧肉,我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月的花间美酒;

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肉,我还能在大喜大悲后脱口而背出一句他们曾经用来形容自己的爱恨离愁。


这片土地留给我们最大的礼物应该就这么两件,一件是历史,一件是文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好好了解自己的文化,在生活中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魅力,真正懂得欣赏中华文化之美。


当你有机会走进更大的世界,不要忘了把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今天,中国正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世界理解。


用国际语言传播中华文化,向更多外国人讲述地道中国故事,你需要一本经典又实用的中英双语中国文化故事读本。


来了!来了!它来了!


它就是《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系列丛书。

135416_500x500.png



孙子兵法(中英双语·诵读版)

微信图片_20191015163138.jpg


这部中英双语诵读“跨界”作品,既适合海外读者通过《孙子兵法》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更适合国内青少读者,借由自己熟知的文化,来学习英语表达,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感受双语诵读经典之美,中国人必读经典“万世之书”《论语》不可错过


国内首本中英双语论语音频书

微信图片_20190920142459.jpg


《论语》(中英双语·诵读版)不仅可以满足您学习经典感悟先哲智慧的需求,我们还邀请高考英语听力和中文播音员录制双语音频,扫描书后二维码就可以进行听读练习,让您充分感受双语诵读之美。


《道德经》(中英双语▪诵读版)新书全面发售,扫描图中二维码可一键购买!

微信图片_20191227191204.png

中国故事小编    2020/01/06
公众号
中国故事公众号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