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 研究院动态 从水墨画缘起的文化情结:牛津大咖眼中的中国故事

从水墨画缘起的文化情结:牛津大咖眼中的中国故事

2020-04-17 16:37 | 来源:中国故事网

这几年,越来越多歪果仁爱上中国文化,漫威都要跟着出华裔英雄“上气”,老干妈远销美国好几年了,甚至辣条都在美国风靡一时,很多地方的歪果仁都抢着买,再加上世界各地唐人街的熏陶,不少歪果仁都很熟悉中国的衣食住行,都说自己是中国通。今日的中国呈现出一幅宏伟无比的画卷,展示着它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


而对中国文化倾心、痴迷,通常要从娃娃抓起。


特朗普小外孙女阿拉贝拉会唱中文儿歌,会背《三字经》和古诗。

金融大鳄罗杰斯,从小就教育孩子学习中文,两个女儿以流利的普通话圈粉无数。

还在学前班的乔治王子不仅要学英语、数学、芭蕾等课程,还要学说中文。


有这么一位英国学者,他也是从小就爱上了中国文化。


一个偶然机会来到中国的他,就再也离不开这片美丽的热土。1米9的高个儿、蓝眼睛、优雅的谈吐、自带“bling bling”特效的学历,走在人群中,活脱是个目光磁石。他是英国人,但娶了一个中国妻子,还有两个萌娃。在中国故事、中国文化和礼仪方面上,他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很多中国人。不夸张地讲,他就是如假包换的“中国通”。


微信图片_20200102094550.jpg

斯明诚


斯明诚David Symington,英国人,牛津大学古典学学士、硕士,复旦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博雅教育专家,戏剧表演专家,资深电视媒体人。现任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中国故事研究院副院长,CHN Stories的权威专家。


让我们透过这期北京电视台《书香北京》节目,来看看这位中国通的中国情结。

微信图片_20200102093116.jpg


与中国文化的不解之缘


斯明诚与中国的缘分,似乎在他小时候就注定了。


我记得我大概四、五岁的时候,我有一本儿童故事书,其中有一个中国故事,我被里面的中国水墨画插图深深吸引。


斯明诚小时候读到一本中国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名字叫"the Legend of the Blue Willow",写于19世纪的英国。故事中,与西方绘画风格截然不同的插图,引起了他的注意。后来,斯明诚知道了,这种洋溢着东方古典之美的画作,叫作“ink wash painting——水墨画”。

微信图片_20200102093121.gif

 

有山、水、云、雾,当然,还有一种超然的“仙气”,都透过这淡雅画面和留白,表达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给观者颇多想象空间。水墨给予了他一种全新的神秘体验,这是动画片或其他形式的画作难以比拟的。于是,小斯明诚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审美大门,对中国的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斯明诚来到中国,发现中国有更多地方让他“上头”:美食、品茶,等等等等。他发觉,中国人民个个都是懂得生活的艺术家。而这种深入生活的艺术气质,正是跟中国的美学理念和生活态度密切相关的。

微信图片_20200102093129.gif


从此,中国文化又多了一个“罪过”:把这个老外的心“劫夺了过去,扣留了下来”。


斯明诚这一来就再也不想走了。


和中国故事相遇


一天,有个叫胡敏的教授联系到了斯明诚:他跟我说,我下一次去上海特别想和你见面,然后他和我说新航道恰好在这个时候,在推进一个新的项目叫“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微信图片_20200102094603.jpg

胡敏教授


著名英语教育专家与教学管理专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 CEO。胡敏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研究,在教育培训行业率先提出全球胜任力的教育理念,倡导未来人才需要具有中国根基和全球胜任力。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中国故事研究院院长,CHN Stories的权威专家。


斯明诚与这个项目相遇,虽然偶然,但他能加入“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却里外都透着一种“必然”。

微信图片_20200102093135.jpg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这个项目的聚焦主题,可以被归结英语教育和人文教育,斯明诚想到这里自然很开心,因为他能通过这个项目“过一把文化瘾”。


那么,这个“瘾”从何来呢?这还得从他孩提时代讲起.....


斯明诚从小就坚持认为,自己是“为戏剧舞台而生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热爱戏剧的小斯明诚,便宛如开挂一样,受着文豪名篇的滋养,在舞台上愈发茁壮,惊人的天赋熠熠发光:


17岁那年,年轻的斯明诚通过了伦敦圣三一学院戏剧考级最高级8级的考试;第二年,18岁的他更获得高级表演执业证。


有点可惜的是,斯明诚自从进入大学后,就把文化与教育当做主攻方向,并没有在舞台上继续发展。不过,戏剧始终是他的一个梦想,并为他所开展的英文素质教育提供着养料。


比如,他基于《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内容,为孩子们设置了妙趣横生的戏剧课程,还安排并带头参与了剧本的编撰工作。


最后,文化瘾和戏瘾一块儿“发作”的斯明诚,干脆亲自操刀指导小学员们的台词和演技,场面一度十分欢快:


微信图片_20200102093140.jpg

(兴趣——可以让学者变成顽童,反之亦然)


当然,斯明诚参与这个项目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英语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个主题,正是他作为一个英语教育和博雅教育专家,所最为关心的。


如何给下一代提供最佳人文教育?如何促进更深层次国际文化交流?如何通过文化教育改善并解决中西文化共同面临的现代社会问题?


就当思考这个“疑问三连”的时候,斯明诚和胡敏教授达成了一致。


胡敏教授给我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他有这样一个情怀,他也认识到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对他来说,教育并不是一份生意,教育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东西。在他眼里,教育就是怎样培养下一代人的文化、下一代人的世界观、下一代人的价值观,然后这一点也特别吸引了我。

微信图片_20200102093145.jpg


文化的作用和意义,不仅仅是精神财富的吸纳与传承,在语言学习方面,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斯明诚在《书香北京》的节目中,就提到了这么一个“圈内怪相”:很多外国人,他们来到中国学了三、四年汉语,单词记了不少,汉字认了不少。但是他们依然会发现,明明都是熟脸,放在一起,就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统统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外国人)经常看微信朋友圈的朋友留言,每一个字都认识,但是还是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基本上这种情况你可以肯定他们直接或者间接在引用一个古诗或者古代故事。除非你了解到这个文化背景,否则你很难去认识到他们在说什么。

微信图片_20200102093148.jpg


对一个刚到中国,或者汉语的外籍初学者而言,他们首先会需要一本“文化攻略”,来对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的关键时刻有一个起码认识;此外,还要对中国文化的各种领域,包括文学、艺术、音乐,还有中国的一些有象征性的中国风物,比如梅花、竹子,都会有一个基本的常识。


而这本“文化攻略”,在斯明诚眼中,就是他案头常备的《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微信图片_20190920101521.jpg


中国孩子要会用英语讲中国故事


孩子们学习英语多年,都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能读懂很多文章,掌握了很多英语单词和语法。但是一听老外说英语,立马“宕机+蒙圈”,就更别提用地道的英语答复了。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对中国孩子很重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释。

微信图片_20200102093155.gif


正如斯明诚说的那样,中国学生当下最亟需的能力,显而易见:他们需要用英语来沟通——更确切地讲,是精准地沟通他们内心的思想、感受和情绪。而沟通的顺利进行,还是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


我们之所以是用故事来讲中国文化,是希望孩子们可以通过用英语讲故事,也慢慢不仅学会怎么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也是希望讲故事的过程,孩子们的英语沟通能力能得到提升。


孩子们通过学习这种英语的词汇和用法,来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想,从而培养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微信图片_20200102093203.jpg


文化是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的积累。文化的不同方面,主要还是表达自己比如说对自然环境的情感或者一种感受或者一种情绪。


中国经济自从驶入快车道,中国的实力——无论是软实力,还是硬实力,都在世界占据愈发重要地位。这时,西方人就比较容易犯一些“经验主义”的错误,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发展经历,来思考中国未来的做法和成就。但实际上,差别还是很大的。


斯老师在中国十几年的真实生活感受可以发现,西方世界对中国还是存在各式的误会,以至于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时常发生“一个在调频,一个在中波”的现象,“一地鸡毛”屡见不鲜。

微信图片_20200102093207.jpg


所以在这个时候,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同时懂得如何用英语解释它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外国朋友消除对话中的杂音,避免沟通中的误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将会逐建立。同时也会帮助他们在国外留学的时有更大的成就感。


《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让学生通过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提升重要的语言技能,从而真正掌握语言:从传统民间故事,到伟大的哲学和思想经典著作。中国学生不用再模仿外国人的语言,而是作为中国人,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文化。如此,学生不仅能在内心深处接受、掌握英语,并且能向世界表达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精妙智慧。他们将吸收精心制作的中英双语故事,吸收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哲学和美学思想。



热门文章

相关书籍推荐